平声和仄声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字的声调。平声指读音平直,而仄声指读音曲折。根据古代韵书修订的结果,中古汉语共有四种声调,分别为平、上、去和入。除了平声外,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变化,因此统称为仄声。诗歌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,称为格律。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,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,平指平直,仄指曲折。上声、去声、入声为仄,剩下来的是平声。普通话中入声消失,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、阳平,这导致用普通话判断诗歌平仄会出现错误。平仄的目的是为了让诗歌更具美感,更能取悦于读者,或者更能传达情感,给人以启发。但是,随着平仄之说的发展,有时反而制约了诗歌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,成为诗人的包袱和束缚。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地和个人不同而存在众说纷纭,难以统一和规范,让学习的人无从下手,学会的人无法运用,这是对诗歌文学的自我封闭,对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极为不利。因此,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大众,而不是让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拒人千里,让人望而生畏。诗歌不只是文学的一种形式,应该走进教育领域,让教师、学生和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、共同参与。对于现代人来说,创作或评判诗歌的好坏时不应过于拘泥于诗歌格律和平仄之说,而应以诗歌的意境和气势为主要考量。最后,诗歌的音调只要读起来流畅自然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