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冻”字有“动”的谐音,它既是一个形声字,其实也有多种意思。最初的本义是指“结冰”,这一含义至今依然保留。在《说文》中就有“仌也”的解释。《风俗通》中将大块的冰称为“壮冰”,同样称之为“冻”。在《礼记·月令》中,提到了水开始结冰,地面也开始冻结。在唐代诗人岑参的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中,他描述风吹红旗,使结冰的江河不翻滚。此外,“冻柱”可以表示在寒冷的环境中结冰粘在柱子上;而“冻浦”则可以用来形容河流上的冰层。人类亦会感受到“冻”的寒冷。《管子·五辅》中写到“夜晚的天气很冷”,也可以说成“夜冻寒”。在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中,人和马都因冻而死,互相望着对方。类似于“冻草”(使草变得很冷),“冻树”(霜冻凝结在树木上)和“冻笔”(由于寒冷而冻结的毛笔)等词语也都使用了“冻”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