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中国,劳动人民通过长期接触和观察发现,每种五行都有不同的特性。比如,木具有生长、升发的特性,火具有发热、向上的特性,土具有种植庄稼、生化万物的特性,金具有肃杀、变革的特性,水具有滋润、向下的特性。这种认识使人们把宇宙间的事物归类为五行,而五行不再只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本身,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、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。
古代的《尚书・洪范》记载了五行的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。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。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。此外,还有五行数理,金为七,木为八,水为六,火为九,土为五。这些属性和相生相克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被广泛应用。
五行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多种含义。它们可以指五种行为原则、五种物性、人类生活中必需的五种物质条件、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、以及依靠阴阳二气流动而存在的五种存在形式。综合这些意义,才能完整理解阴阳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含义。
总之,五行概念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内容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物质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,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和运行,影响了中医学和古代人民的观念。然而,随着科学的进步,五行学说和四元素学说已被否定,但五行思想的影响仍在中国文化中存在。